官方微博:

政策解读

四川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5—2020年)全文

  • 时间: 2015-04-10 14:09:54
  • 点击率: 6390

前言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五次全会精神以及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四川省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等,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5—2020年。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省物流业实现较快增长,物流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为构建西部物流中心,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1.产业体系逐步壮大。我省物流产业已形成较大规模。2014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5.48万亿元,比 2010年增长 57.8% ,年均增长 12.1% ;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586.79亿元,比 2010年增长65.8% ,年均增长 13.5% ,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6% 。物流业运营主体加快发展。全省已拥有国家A 级以上物流企业 120家,居中西部前列,聚集外资物流企业35家、国内大型物流企业40家。全省物流服务市场更加健全,国际物流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加速形成。截至2014年底,已建成进出川通道 23条,其中:铁路 7条、高速公路 15条和水运 1条;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实现货邮年吞吐量54.2万吨,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和西部地区门户枢纽地位更加巩固;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956公里,西部铁路枢纽地位基本确立,亚洲最大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成运营,“蓉欧快铁”稳定运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510公里,居西部第一位,“公路港”模式获全国推广;港口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到218万标箱。

3.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依托重要交通干线、中心城市和产业聚集地,全省已初步形成成都、川南、川东北三大物流区域。成都国际航空物流园区、青白江铁路集装箱物流园区、新都物流中心、遂宁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泸州临港物流园、达州公路物流港等各具特色的物流集聚区相继建成,支撑西部物流中心的物流园区体系基本形成。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加速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快递物流、国际物流等加快发展,物流业的整体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四川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初步形成,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全面展开,物流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4.发展环境逐步优化。省政府印发了《四川省西部物流中心建设规划》、《四川省第三方物流体系建设规划》、《四川省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等,并出台了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地也相继出台了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物流领域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物流统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强。成功举办了中国(四川)国际物流博览会,我省与泛珠三角、周边省(区、市)的物流合作进一步深入。

但是,我省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主要表现为:一是物流成本偏高。2013年,全省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8.9%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全省运输费用占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达到63.6%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1个百分点。运输结构不合理,公路货运量占全省货运总量的比重达到91.4%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3个百分点,铁路、水运货运量占全省货运总量的比重分别为4.7% 和 3.8% ,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5个和9.9个百分点。二是发展水平不高。物流一体化程度偏低,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不够,多式联运未得到充分发展,物流企业竞争力较弱,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联动性不强。三是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发展差异明显,成都单极支撑格局突出,缺乏新的物流核心增长极;行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仓储、运输等传统物流服务能力过剩,专业性综合物流服务能力不足;城乡之间发展失衡,农村物流发展落后。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物流基础设施未能与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配套发展。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衔接不够,多式联运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能够实现无缝衔接的综合物流运输网络体系尚未完善,运输总体效率不高。五是市场秩序有待规范。贯彻落实国家、省出台的促进物流业发展各项政策的力度有待加强,法规、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无序竞争和服务同质化问题严重。

(二)面临形势。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战略,省委十届三次会议提出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和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构建畅通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西部重要的物流中心,为我省物流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未来一段时期全省经济及物流业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使物流业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我国社会化、市场化物流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为物流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物流业发展释放强大的活力。扩大内需政策的落实和居民消费升级,居民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消费品物流配送体系将逐步完善,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的快速增长也将带动电商物流、快递物流等新型物流业态快速发展。

2.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改变物流布局。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是新形势下省委、省政府立足四川实际作出的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必将加速新的城市群和新的产业集群形成,从而对物流格局产生根本性影响,促进我省物流多点多极发展布局的形成。在多点多极物流网络布局支撑下,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资源集约化配置,增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内生动力。

3.“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促进物流业集约化发展。物流市场资源整合、集约化是未来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必将促进大宗商品和原材料大规模流动,形成新的物流集群。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使资源优化配置、人力资源集中和市场需求增大,必将促进物流集聚区形成。城乡统筹发展,必将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农资、日用工业品下乡,加快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

4.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物流业现代化步伐。创新驱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引领新一轮物流技术革命,核心技术和关键物流装备技术的研发和广泛应用,使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精益化的物流服务。5.要素变化和环境保护对物流业发展提出新要求。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土地红利、人口红利和简单再加工红利正在逐渐减少,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处于加快上升期,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加。物流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物流业的运作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给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6.区域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使物流业发展面临新挑战。随着区域一体化和国际产业转移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竞争更加激烈,迫切要求我省形成一批深入参与区域合作、国际分工的大型物流企业,以及通往周边省(区、市)和畅通国际的物流大通道,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区域物流中心和国际物流节点,这对我省区域物流合作和国际物流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以及我省“三大发展战略”,以提高物流专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为主线,构建“优化一核、发展五极、培育多点”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夯实物流基础,培育物流市场,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建设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连接国际的西部物流中心,为实现我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提供坚实的物流服务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调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通过市场机制提高物流业的运行效率。积极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为物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根据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和产业基础,建设层次分明、高效集约、功能互补的物流产业体系。促进物流业与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群协调发展。整合利用存量物流资源,科学布局新增物流园区和重大物流项目,防止重复建设和同质化发展。

3.强化基础,注重民生。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畅通物流大通道,打通关键节点,做好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农产品流通和生活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和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满足群众生活需求。

4.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加快传统物流转型升级,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融合发展。鼓励物流功能向增值服务、高端服务领域延伸,提升物流服务效率。引导物流企业整合与重组,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物流业服务水平。

5.改革开放,创新驱动。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建立有利于物流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发展国际物流,鼓励物流业对外开放和“走出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物流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积极探索新型物流业态,大力倡导绿色物流,促进物流创新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货畅其流、经济便捷、服务高效、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将我省建设成为西部物流中心和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的物流枢纽。

具体目标为:
物流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8.5% 左右。第三方物流比重明显提高,新的物流装备、技术广泛应用。建成西部服务最优的口岸服务体系、通往欧洲的“桥头堡”,实现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直通互联。
物流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进一步畅通进出川物流通道,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建成中国第四大国际航空客货运枢纽、西部最大的国际铁路物流枢纽、西部最大的公路物流枢纽。

物流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培育壮大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的物流企业30家以上,超过 10亿元的 15家以上。引进国际国内大型知名物流企业超过 100家。国家 5A 级物流企业达到5家以上。

物流成本明显降低。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到16% 左右,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三、空间布局
根据全省生产力布局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建设一批重点物流节点,形成“一核、五极、多点”的物流空间布局,通过合理定位与分工协作,构建重点突出、层级清晰、功能完整、特色鲜明的物流业空间分布架构。

(一)优化一核。进一步强化成都作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全省物流主枢纽的核心地位,引领全省物流业快速发展。利用成都陆空结合的交通主枢纽优势、特大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全面推进成都核心物流枢纽建设。拓展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服务功能,升级完善和推广“公路港”物流模式,形成全国大宗货物集散分拨中心和亚欧铁路货物转运中心。发展航空物流,提升双流航空物流服务功能,高起点、高水平建设成都新机场航空物流体系,开通更多国际国内航线,建成国内第四大国际航空客货运枢纽,形成以成都为中心,连接全国和世界主要城市的全国性重要物流枢纽和国际物流分拨中心。推进保税物流、物流金融、快递物流等高端物流发展,加快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和智慧物
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引领全省和西部地区物流提档升级。构建天府新区物流体系,布局一批重大物流项目。

(二)发展五极。沿江物流增长极。利用泸州、宜宾、乐山地处长江黄金水道和“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成渝、内昆、成贵铁路和成渝、宜泸渝、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泸州机场、宜宾机场以及长江沿线港口群的交通优势,推进港区联动,整合泸州港、宜宾港物流资源,完善乐山港口功能,发挥出海通道和集装箱码头的强大功能,构建以“水公铁空”联运为特色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临港物流园区,促进化工、大件、机械、特色农产品、酒业物流发展,形成沿江物流增长极。川北物流增长极。利用绵阳、广元地处北上黄金通道及“川陕甘”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绵成乐客专、宝成、兰渝、成兰铁路和京昆、广元至平武高速公路,绵阳机场、广元机场以及广元港的交通优势,推进区域联动,建设科技物流园区,促进电子产品、商贸、煤炭、特色农产品和绿色物流发展,形成川北物流增长极。

川东北物流增长极。利用达州、南充、广安、巴中地处“川陕鄂渝”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成达、襄渝、兰渝、广巴铁路和包茂、兰海、沪蓉、巴陕、南大梁高速公路,南充机场、达州机场以及南充港、广元港的交通优势,加快提升嘉陵江、渠江的通航能力,打造“铁公水航”一体化的联运体系。依托油气化工制造基地、新能源建材生产基地、川渝合作示范区,促进油气化工、建材、机械、商贸、丝绸纺织和农产品物流发展,形成川东北物流增长极。

攀西物流增长极。利用攀枝花、西昌地处“川滇”结合部和雅安地处“川藏”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成昆铁路和京昆高速公路,西昌机场、攀枝花机场以及金沙江的交通优势,建设特色矿产、农产品物流园区,促进钢铁、矿产资源、特色农产品、商贸和应急物流发展,形成攀西物流增长极。

川中物流增长极。利用遂宁、内江、自贡、资阳地处成渝经济区中心地带的区位优势和土地、劳动力价格较低的成本优势,充分发挥成渝铁路、内昆铁路和沪蓉、成渝、遂渝、成安渝、遂资眉、隆纳高速公路,以及成都新机场的交通优势,发展成渝配套产业中转物流,建设川中物流配送中心,进一步促进商贸、农产品和绿色物流发展,形成川中物流增长极。

(三)培育多点。依托周边毗邻经济大县(市、区)和人口大县、产业集中区、交通枢纽型货站,规划建设辐射型省际物流节点和商贸流通型、产业配套型、交通运输型物流节点,重点支持物流园区、转运设施和快件分拨中心建设。

四、主要任务

(一)夯实物流基础。

1.畅通畅流。着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加快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水运和管道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通道和网络的综合运输能力,尽快形成“畅通省内、连通国内、衔接国际”的物流通道。加快建设以成都为中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形成省内相互衔接、互连互通的快速物流通道。强化东通道,依托沪汉蓉通道、长江黄金水道,形成连接我国长三角经济区和东亚、美洲的沿海物流大通道。突出南通道,依托成昆铁路和京昆、厦蓉高速公路,形成连接我国泛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和东南亚、南亚的出海大通道。扩大北通道,依托宝成、成兰、兰渝铁路和京昆高速公路,形成连接我国华中、华北、环渤海湾地区、亚欧大陆以及连接中亚铁路的物流大通道。开辟西通道,依托川藏、川青铁路,形成连接西亚、欧洲的物流大通道。畅通“空中走廊”,依托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新机场,形成连接全球的国际客货运航线运输通道。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应急保障能力,在铁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支持铁路货场、车站配套进出站公路、货场通道等配套设施建设,规划铁路货场应急转运通道、场地,建立铁路最后一公里应急转运体系,确保应急物流通道畅通。

2.无缝衔接。大力发展“公铁”、“铁水”、“公水”和“陆空”等物流服务联盟,以物流园区(中心)为主要载体,配备现代化中转转运设施,提高物流设施的系统性、兼容性,实现货物物流组织形式的无缝衔接。在重点铁路货场、机场和港口建设一批大型货物转运站和集装箱中转站,提高货物换装的便捷性。支持“公铁”物流联盟的构建,搭建公共运作平台,建立“公铁”物流信息共享、货源集结、运作管理等配套体系,促进物流高效、便捷化运作,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改造建设一批具备多式联运条件以及有利于城际运输和城市配送长短有机结合的物流基础设施,提高物流集散能力。大力发展集装箱、甩挂等方式,提高综合运输水平。建立物流信息广泛采集、实时交换和充分共享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的无缝衔接。

(二)培育物流市场。

1.释放物流需求。鼓励制造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原则,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剥离或外包物流服务,提高第三方物流普及率,进一步释放物流需求。加快制造业主辅分离试点,鼓励生产企业实施流程再造,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技术与方法,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业务分离,实现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以及再生物品回收等一体化运作。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将采购、储运业务委托物流公司,加快企业资金周转,减少库存。优化工业、商贸业聚集区物流资源配置,促进市场繁荣。构建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社会化物流服务。

2.做强做大企业。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围绕制造、商贸和农业产业化等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增设经营网点,扩大服务内容,拓展增值服务和高端服务,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和物流服务品牌。招大引强,着力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和国内龙头企业入川,主动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在川设立区域总部、运营中心、分拨中心和转运中心。引导传统仓储、运输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做强做大,扭转“小、散、弱”的发展格局,提升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

3.促进产业联动。加快物流业与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联动发展,支持物流企业建设与制造业企业紧密配套、有效衔接的仓储配送设施和物流信息平台,深入对接制造业物流服务。鼓励物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对接,发展专业化、网络化、全流程的物流服务,创新物流合作方式和服务模式,发展共同配送。鼓励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融资租赁等增值业务,金融机构为物流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资、结算、保险等个性化服务。建立联动示范工程,对产业联动较好的发展模式进行总结、提炼,加以全面推广。

(三)促进集约发展。

1.加快物流集聚区建设。加快物流行业由粗放式增长方式向集约化增长方式转变,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可持续发展。整合现有物流园区及物流设施,提高土地、设施等资源利用效率。对于同质化竞争明显的园区,通过调整功能定位,协同分工,推动整体升级。引导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集聚,形成物流资源的空间集聚发展模式。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实现企业体制和服务内容创新,拓展增值服务和高端服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推动物流与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化运作,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加快物流一体化进程。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供应链计划、采购物流、入厂物流、交付物流、回收物流、供应链金融以及信息追溯等多功能、全流程的高端物流业务,由单一功能物流服务商向供应链管理服务商转型,实现物流服务一体化。依托城市连锁超市、批发市场、商贸企业与农村专合社、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优化物流组织模式,减少流通环节,解决“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问题,实现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物流服务一体化。

(四)降低物流成本。

1.优化运输结构。充分发挥铁路和水运运输费用低的优势,全面提高铁路、水路运输比重。抓住铁路改革机遇,加快新建干线铁路和支线铁路,推进铁路功能整合和扩能提速改造,促进铁路与重点物流园区、重要枢纽节点物流园区的专线铁路建设,尽快缩小全省铁路运营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最大限度提高铁路货运比例。主动有为迎接“高铁时代”,适应多品种、小批量、高附加值货物运输需求变化,打造“西南货物快运”列车品牌,全力推进集装箱运输上量,大力发展高铁快件业务,提高铁路零散快运市场份额。建设一批连接全省主要港口、重要工业基地的铁路支线,全面提升进出川水运能力和内河港口货运吞吐能力,加快提升川内长江、嘉陵江、岷江等通航能力,加快主要港口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完善泸州—宜宾—乐山和广安—南充—广元两大港口群功能,并加快凉山港、眉山港、达州港等港口重点作业区建设。积极推动港航资源整合和错位发展。

2.提高运输效率。完善和推广“公路港”物流经验,支持和引导传统公路货运场站转型升级。加强普通货运车辆的厢式化更新,鼓励发展集装箱、冷藏、液罐等专业运输车辆。推进甩挂运输试点,利用道路运输枢纽站场,建立甩挂运输站场,完善促进甩挂运输全面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鼓励开通城际货运专线班车,实现省内专线企业的集约化、信息化和组织化管理。建设交通运输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完善平台基础交货网络,加快推进跨区域、跨行业平台之间有效对接。引导运输企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优化和服务升级。

3.优化通行环境。进一步优化通行环境,加快建设和完善全省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加快推进与全国联网工作,保障车辆便捷高效通行。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对公路乱收费、乱罚款的清理整顿力度。完善公路收费政策,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将免收通行费措施落实到位。深入推进公路超限超载治理,保障运输安全。

(五)促进物流现代化。

1.提升物流专业化。鼓励物流企业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发展定制化物流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物流需求。支持从制造企业内部剥离出来的物流企业发挥专业化、精益化服务优势,提供公共物流服务。着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企业竞争力。积极发展专用运输、厢式货车运输、单元化装载等专业运输方式,建立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运输系统。

2.推进物流信息化。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应用,支持物流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整合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海关、检疫检验等信息资源,促进行业、园区、企业物流信息与省、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效对接,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加快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全程透明可视化管理,打通信息链,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鼓励物流园区、物流龙头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形式,共同搭建面向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物流信息交互和共享。完善四川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功能,提高市场化服务水平。

3.加强物流标准化。加大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标准的推广应用,加快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标准化改造,积极推进运输工具准入标准化,提高物流服务的安全、优质、高效水平。鼓励物流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装备设施、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使用多层立体货架、托盘循环共用、自动化分拣系统、车载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化物流设施和设备。选择重点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分类分层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积极引导物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促使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物流标准的培训宣传。

(六)发展绿色物流。依托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装备,大力推行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包装,促进节能减排。大力推广先进运输组织方式,积极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等配送组织模式,减少返空率,提高车辆装载率。推广集装技术和单元装载技术,大力推动标准托盘应用及循环共用,促进物流各功能环节有效衔接。鼓励企业选用节能环保车辆和新能源汽车,鼓励市(州)在LNG(液化天然气)加气站规划布局上向物流园区倾斜,积极推进LNG(液化天然气)加气站建设。试点设立绿色生态型物流园区,优化仓库布局,支持仓储设施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采用现代化仓储技术,降低仓储损耗。鼓励包装重复使用和回收再利用,降低流通环节污染,构建循环物流系统。推广粮食“四散化”,构建大宗物资低环境负荷物流体系。加强危险品运输、仓储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环境事故。加快建立绿色物流评估标准和认证体系,完善能耗和排放监测检测认证制度。

(七)加强区域合作。结合国家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推动区域物流协调发展。利用泛珠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等区域合作平台,促进建立区域物流合作机制,推进区域物流一体化。加大与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和武汉、重庆等沿江城市的合作力度,加快与周边省(区、市)和沿海港口之间建立深层次物流合作关系,加快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和四川全域通关一体化,全方位深层次推进区域合作。落实多点多极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的要求,发挥成都、绵阳、达州、泸州、南充、宜宾、遂宁、攀枝花等区域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川南城际铁路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五大经济区联动发展。

(八)发展国际物流。依托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加快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增强进出口货物集散能力,打造国际物流分拨配送中心。进一步打通国际物流通道,力争实现“蓉欧快铁”双向运行,扩大国际货运航班线路,搭建与周边和境外地区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提升口岸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四川省地方电子口岸建设,实现海关、检验检疫、交通、外贸、货代、班轮公司等信息无缝对接,提高通关效率。积极推动建立由机场、货站、航空公司、海关、检验检疫、边防、国税等各方联合建设的大通关物流信息平台。在大型机场吸引聚集货运航空公司和货代企业,有效提升国际航空储运和分拣分拨服务能力。加强与沿海港口、口岸的合作,引入国际船公司、货代公司,实现港口内移。争取将成都市纳入跨境电子商务进口试点。推动四川省跨境电商物流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服务我省全球贸易、营销网络和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支撑体系,为企业“走出去”和开展全球业务提供物流服务保障。深度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展务实、高效的国际物流合作。

五、重点工程

(一)多式联运工程。加快多式联运设施建设,构建能力匹配的集疏运通道,配备现代化中转设施,实现货运换装无缝衔接。大力发展与航班直接接驳的联程公路班车、铁路班列,实现航空货流无缝衔接。实现“蓉欧快铁”双向常态化稳定运行,推动开行成都与东部沿海城市间的直达电商专列。支持和促进蓉(渝)穗、蓉沪“铁水”联运班列增收上量,支持“蓉亚班列”开行,打造成都通往中亚各国的铁路国际联运新通道。推进成都至泸州、泸州至昆明、泸州至攀枝花等“铁水”联运班列双向稳定运行,开通成都至广西北部湾“海铁”联运“五定班列”,做好开通成都经昆明至仰光“海铁”联运“五定班列”的前期工作。开通成都至宜宾港、泸州港、重庆港集装箱城际货运班车,形成成都至长三角“公铁水”联运通道。

专栏1多式联运重点项目

公、水联运项目:成都公水联运物流基地(成都公路口岸)。

公、铁联运项目:大西南生旌青白江物流中心(成都青白江公路货运集散中心)、广元上西物流中心、遂宁公路物流港、攀枝花市密地现代商贸物流园区(公路货运站)、广运现代物流中心(广元下西货运站)。

水、铁联运项目:宜宾港志城作业区进港铁路。

(二)物流园区工程。深入实施《四川省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在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加快整合与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发展货运枢纽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农贸服务型、口岸服务型、综合服务型等物流园区,有针对性地建设粮食、农产品冷链、重装、钢铁、汽车、油气化工、危货等专业物流园区。强化物流园区控制性详规的编制,推进园区水、电、路、通信设施和多式联运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化立体仓库和信息平台建设,完善装卸搬运、调度指挥等配套设备,强化物流园区与周边公路、铁路以及交通枢纽的衔接,全面提升园区的服务能力。开展物流园区示范工程,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示范物流园区20个以上。

专栏2物流园区布局城市

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成都

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绵阳、达州、泸州、南充、宜宾、遂宁、攀枝花

三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自贡、乐山、内江、广安、广元、雅安、德阳、资阳、西昌、眉山、巴中、马尔康、康定

(三)物流企业培育工程。在物流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快形成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企业。着力壮大为重大装备制造业服务的大件物流集群,为电子信息产业服务的电子物流集群,为钒钛钢铁产业服务的钢铁物流集群,为农产品深加工服务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集群,为粮食散装、散运、散卸、散存服务的粮食物流集群,为白酒产业服务的酒业物流集群,为快捷需求服务的快递物流集群和零担物流集群等。加大国家级 A 级物流企业评选和认证工作力度。完善重点物流企业联系制度,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协调解决物流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专栏3重点培育骨干物流企业

重点在铁公水联运、大件运输、集装箱运输、仓储服务、共同配送、城际配送、国际货代、电商物流等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培育50个带动能力强、增长潜力好、品牌影响大的现代物流骨干企业,成为带动行业发展的龙头。

(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工程。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等建设的同时,合理布局物流、仓储、分拣、零部件等配套协作基地,以供应链管理为纽带,整合制造业上下游资源,开展区域间配套协作,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围绕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汽车制造和食品饮料等产业,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等融入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大力扶持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集成营销、研发设计、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要素,为制造业提供供应链、营销网络、核心竞争力等体系服务。

专栏4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工程发展布局

以成都经济区为核心,向北辐射川东北片区,布局以科技、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配套的物流业联动工程发展带;向南辐射川南、攀西片区,布局酒业、先进装备、航空与燃机、钢铁钒钛制品等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工程发展带;向东辐射川东片区,布局以油气化工、能源电力等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工程发展带;向西辐射川西片区,布局以特色农产品等传统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工程发展带。

(五)大宗商品物流工程。开展“北粮南运”铁路集装箱散粮运输试点,实现我省与全国粮食主产区产销对接,确立我省在全国粮食物流通道上的重要地位和成都在国家西南粮食物流通道中的中心枢纽地位。加强攀西矿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畅通国外优质低廉矿产品入川物流通道,降低钢铁企业运行成本。加快煤炭物流通道建设,以陕西、甘肃、宁夏、云南、贵州等周边省煤炭入川为重点,在广元、广安、泸州、宜宾、攀枝花等煤炭生产和消费地建立煤炭物流园区(中心),实施煤电路港一体化工程,完善煤炭物流体系。加强油气输送管网建设,提高油气供应能力。大力发展棉花、化肥、烟草、食盐等大宗商品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大宗商品物流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进程。搭建交易合作平台,打造大宗商品仓储、分拨和交易中心。

专栏5大宗商品物流体系

粮食:建设以成都为中心,15个地级市为重要支撑,100个县级粮食物流产业园区为基础的全省三级物流节点布局体系。矿产品:依托攀枝花钒钛铬钴产业基地、凉山钒钛稀土产业基地、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攀枝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西昌钒钛产业园和德昌循环经济产业园,配套建设物流服务体系。

煤炭:积极稳妥地推进川西(江油、成都)、川东(广安、达州)、川南(宜宾、泸州)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建设。在煤炭生产、消费集中地和主要中转地,建设煤炭物流园区。

(六)农产品冷链物流工程。建设以大型屠宰企业为依托的肉类冷链、以水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水产品冷链、以果蔬基地为依托的特色农产品冷链、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的农产品流通冷链、以大型商业连锁为依托的终端冷链物流体系,加快推进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初加工、储存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环节冷链设施。制修订农产品冷链配送操作、农产品冷链温度控制等冷链基础、冷链管理、冷链设施、冷链技术等层面的标准。在重要物流节点建设一批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大型鲜活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构建辐射周边地区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支持冷库设施设备更新改造,鼓励建设节能型冷库。制定促进冷链运输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升冷链运输物流服务水平。

专栏6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布局

以成都经济区为核心层,布局建设大型冷链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在攀西、川南、川东北的二、三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大中型冷链物流配送基地,形成北向成德绵广,东向成内、成遂南广(安)达,南向成内自宜(泸),西向成雅甘阿的冷链物流发展带。

(七)电子商务物流工程。推进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互动发展,建立以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和高效信息管理系统为支撑的电子商务物流基地。加快物流配送领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并与交通管理信息平台融合对接,使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高度融合、互动发展,达到事前测算流通路径成本、及时监控运送过程、事后数据分析,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等,提高现代物流综合服务水平,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制订实施快递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意见,促进信息沟通、标准对接和业务联动。加快快递物流体系建设,建成一批区域性快递物流集配中心,吸引制造商、电商、快递物流公司、第三方服务公司入驻。建立大型仓储中心和快件分拨中心,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和专业化服务水平。研究制订利用相关交通工具从事快件收投业务技术规范,推动城市管理部门完善相关管理办法。

(八)城乡物流配送工程。推动成都市共同配送试点工作,设立统一监管的城市集中配送示范区,率先开展超市卖场、便民连锁、百货零售等商业业态集中配送,逐步推进电子商务、批发市场、专业卖场、餐饮等其他业态共同配送。加强城市配送车辆标识管理,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合理确定城市配送车辆的通行区域和时段,优化城市配送车辆通行、临时停靠管理等措施。在农村广泛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扩大供销社、粮食部门、盐业部门和邮政物流农村服务网络,建立城乡直达配送体系。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推进农资、农机、日用工业品配送下乡,畅通城乡双向物流渠道。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农资连锁超市建设,提高农村物流专业化、网络化程度。鼓励交通、邮政、商贸、供销、出版物销售等开展联盟合作,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和服务网络,提高共同配送能力。

(九)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工程。推广绵阳、内江等城市开展国家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试点经验,加快建立我省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体系,重点推动包装物、废旧电器电子产品、餐厨废弃物等生活性再生资源和报废工程机械、农作物秸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等生产性再生资源的回收物流发展。加快建设四川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四川保和富山再生资源产业园、西昌市再生资源产业园等“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以及攀枝花、德阳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配套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处理设施,提高再生资源的收集、分拣、加工、仓储等管理水平,实现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处理、规模化高值利用。

(十)应急物流工程。建立省级应急物流预案和应急通道机制,完善应急管理协调机制和法律机制,提高应急物流实施效率。加快建设适应性强、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的应急管理中心和信息网络中心,在各市(州)和部分重点县(市、区)搭建应急物流配送平台,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应急物流运作能力的骨干物流企业。完善四川粮油仓储、食盐和猪肉储备设施,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合理建立一批应急储备中心,在各节点城市建立应急储备点。结合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建设,按类分等建立应急运输队伍,增强保障作用。

六、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层级物流政策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发挥四川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推进小组作用。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先照后证”制度改革,取消不必要的前置性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清理、归并和精简物流领域各类行政审批和许可项目。规范道路运输物流车辆技术审验制度,简化年审手续,优化审验程序。落实物流企业设立非法人分支机构的相关政策,鼓励物流企业开展跨区域网络化经营。引导企业改革“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运作模式,制定支持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和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措施。加强政策协调,搭建国际物流合作平台,推动省内物流企业与国际先进物流企业合作交流。做好物流业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工作,扩大商贸物流、电子商务领域的对外开放。

(二)加大政策扶持。将物流业发展纳入“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制订物流重点领域专项规划。落实和完善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用地政策,依法供应物流用地,积极支持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或者提供物流服务,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者租赁的,应按规定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及时将物流园区及物流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规划和建设;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对国家级、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新增建设用地,优先列入各地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探索建立物流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幅提高物流园区土地利用效率。落实好物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完善支持物流企业做强做大的扶持政策,培育一批网络化、规模化发展的大型物流企业。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研究配送车辆进入城区作业相关政策,完善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控措施。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适合物流业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展抵质押担保范围,灵活采用互保、联保等方式,逐步扩大仓单、订单、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及股权质押贷款规模。引导物流企业整合优良资产和兼并重组,形成上市挂牌资源,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挂牌融资。支持物流企业到新三板和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推动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各类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企业),以及通过税收优惠、投资补贴等方式鼓励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资金、直投资金、另类直投资金等投资物流业项目。探索设立现代物流产业基金,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继续采用投资补助、贴息等方式,对物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予以支持。支持物流园区等重大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

(四)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物流领域政策和法制研究,清理和杜绝阻碍市场发展的不合理规定,严格依法行政。加强物流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物流信用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加强物流信息安全管理,禁止泄露或转卖客户信息。加强对物流市场的监督管理,有效建立警示企业预警机制、失信企业惩戒机制和严重失信企业淘汰机制。加强物流服务质量满意度监测,开展安全、诚信、优质服务创建活动。整合资源,加强协作,提高物流市场集中度和集约化运作水平,减少低水平无序竞争。加强对物流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

(五)加强安全监管。加强对物流企业的安全监管,督促物流企业切实履行安全主体责任。禁止超载运输,规范超限运输。危险货物运输要强化企业经理人员安全管理职责和车辆动态监控,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半挂牵引车以及重型载货汽车(总质量为12吨及以上的普通货运车辆)必须安装、使用符合标准的卫星定位装置,并接入符合要求的监控平台。道路、铁路、民航、航运、邮政部门要规范货物收寄、承托运等工作流程,进一步细化落实货物运输、装卸和仓储等各环节安全检查责任,加大对瞒报货物品名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货物安全检查措施,杜绝瞒报、谎报货物品名行为,防止夹带违禁品和托运危险品。督促危险货物运输企业严格按照《汽车运输、装卸危险货物作业规范》建立健全操作规程。完善跨境物流检验检疫监管和凭证运输管理,防止疫病疫情传入、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物种资源流失,保护国门生物安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曝光违法违规托运和夹带违禁品、危险品的典型案件和查处结果,增强公众守法意识。

(六)强化基础工作。完善物流统计报表制度,深入开展企业调查,进一步完善统计指标,推动各市(州)开展物流统计工作,形成统一的物流统计体系。开展物流业发展预警预测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物流运行情况,引导物流市场健康运行。加强物流领域理论研究,积极推动“产学研用”结合。支持物流学科体系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快现代物流教育体系建设。完善在职人员培训体系,鼓励培养物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提高物流业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行业协会健全和完善各项基础性工作,积极推动物流行业规范自律和诚信体系建设,使协会真正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七、组织实施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直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按照职责分工,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各市(州)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及时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厅、商务厅、省政府口岸与物流办等有关部门。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国家部委衔接,积极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

附件:四川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工作

任务分工安排

附件

四川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5—2020年)工作任务分工安排

一、夯实物流基础

(一)着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加快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水运和管道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通道和网络的综合运输能力,尽快形成“畅通省内、连通国内、衔接国际”的物流通道。(省发展改革委会同交通运输厅、成都铁路局、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负责落实)

(二)在铁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支持铁路货场、车站配套进出站公路、货场通道等配套设施建设,规划铁路货场应急转运通道、场地,建立铁路最后一公里应急转运体系,确保应急物流通道畅通。(成都铁路局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落实)

(三)大力发展“公铁”、“铁水”、“公水”和“陆空”等物流服务联盟,以物流园区(中心)为主要载体,配备现代化中转转运设施,提高物流设施的系统性、兼容性,实现货物物流组织形式的无缝衔接。(省政府口岸物流办会同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成都铁路局、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负责落实)

(四)大力发展集装箱、甩挂等方式,提高综合运输水平。(交通运输厅负责落实)

(五)建立物流信息广泛采集、实时交换和充分共享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的无缝衔接。(交通运输厅会同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成都铁路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落实)

二、培育物流市场

(六)鼓励制造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原则,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剥离或外包物流服务,提高第三方物流普及率,进一步释放物流需求。(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同商务厅负责落实)

(七)加快制造业主辅分离试点,鼓励生产企业实施流程再造,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技术与方法,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业务分离,实现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以及再生物品回收等一体化运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落实)

(八)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将采购、储运业务委托物流公司,加快企业资金周转,减少库存。(商务厅负责落实)

(九)构建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社会化物流服务。(省政府口岸物流办负责落实)

(十)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围绕制造、商贸和农业产业化等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增设经营网点,扩大服务内容,拓展增值服务和高端服务,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和物流服务品牌。(省政府口岸物流办会同商务厅负责落实)

(十一)招大引强,着力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和国内龙头企业入川,主动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在川设立区域总部、运营中心、分拨中心和转运中心。(省投资促进局会同省政府口岸物流办负责落实)

(十二)引导传统仓储、运输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做强做大,扭转“小、散、弱”的发展格局,提升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商务厅会同交通运输厅、省政府口岸物流办负责落实)

(十三)加快物流业与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联动发展,支持物流企业建设与制造业企业紧密配套、有效衔接的仓储配送设施和物流信息平台,深入对接制造业物流服务。(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落实)

(十四)鼓励物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对接,发展专业化、网络化、全流程的物流服务,创新物流合作方式和服务模式,发展共同配送。(商务厅负责落实)

(十五)鼓励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融资租赁等增值业务,金融机构为物流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资、结算、保险等个性化服务。(省政府金融办会同省政府口岸物流办负责落实)

三、促进集约发展

(十六)整合现有物流园区及物流设施,提高土地、设施等资源利用效率。对于同质化竞争明显的园区,通过调整功能定位,协同分工,推动整体升级。引导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集聚,形成物流资源的空间集聚发展模式。(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商务厅、省政府口岸物流办负责落实)

(十七)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实现企业体制和服务内容创新,拓展增值服务和高端服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省政府口岸物流办负责落实)

(十八)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供应链计划、采购物流、入厂物流、交付物流、回收物流、供应链金融以及信息追溯等多功能、全流程的高端物流业务,由单一功能物流服务商向供应链管理服务商转型,实现物流服务一体化。(省政府口岸物流办会同交通运输厅、商务厅负责落实)

(十九)依托城市连锁超市、批发市场、商贸企业与农村专合社、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优化物流组织模式,减少流通环节,解决“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问题,实现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物流服务一体化。(商务厅会同交通运输厅、省供销社负责落实)

四、降低物流成本

(二十)抓住铁路改革机遇,加快新建干线铁路和支线铁路,推进铁路功能整合和扩能提速改造,促进铁路与重点物流园区、重要枢纽节点物流园区的专线铁路建设,尽快缩小全省铁路运营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最大限度提高铁路货运比例。(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成都铁路局负责落实)

(二十一)主动有为迎接“高铁时代”,适应多品种、小批量、高附加值货物运输需求变化,打造“西南货物快运”列车品牌,全力推进集装箱运输上量,大力发展高铁快件业务,提高铁路零散快运市场份额。(成都铁路局负责落实)

(二十二)建设一批连接全省主要港口、重要工业基地的铁路支线,全面提升进出川水运能力和内河港口货运吞吐能力,加快提升川内长江、嘉陵江、岷江等通航能力,加快主要港口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完善泸州—宜宾—乐山和广安—南充—广元两大港口群功能,并加快凉山港、眉山港、达州港等港口重点作业区建设。积极推动港航资源整合和错位发展。(交通运输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落实)

(二十三)完善和推广“公路港”物流经验,支持和引导传统公路货运场站转型升级。(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交通运输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落实)

(二十四)鼓励开通城际货运专线班车,实现省内专线企业的集约化、信息化和组织化管理。建设交通运输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完善平台基础交货网络,加快推进跨区域、跨行业平台之间有效对接。引导运输企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优化和服务升级。(交通运输厅负责落实)

(二十五)进一步优化通行环境,加快建设和完善全省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加快推进与全国联网工作,保障车辆便捷高效通行。(交通运输厅负责落实)

(二十六)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对公路乱收费、乱罚款的清理整顿力度。深入推进公路超限超载治理,保障运输安全。(公安厅会同交通运输厅负责落实)

(二十七)完善公路收费政策,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将免收通行费措施落实到位。(交通运输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落实)

五、促进物流现代化

(二十八)鼓励物流企业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发展定制化物流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物流需求。支持从制造企业内部剥离出来的物流企业发挥专业化、精益化服务优势,提供公共物流服务。着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企业竞争力。积极发展专用运输、厢式货车运输、单元化装载等专业运输方式,建立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运输系统。(省政府口岸物流办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商务厅、交通运输厅负责落实)

(二十九)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应用,支持物流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科技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落实)

(三十)整合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海关、检疫检验等信息资源,促进行业、园区、企业物流信息与省、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效对接,实现信息互通、共享。(省政府口岸物流办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成都铁路局、交通运输厅、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省邮政管理局、成都海关、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落实)

(三十一)加快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全程透明可视化管理,打通信息链,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鼓励物流园区、物流龙头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形式,共同搭建面向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物流信息交互和共享。(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同交通运输厅、商务厅、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成都铁路局、省邮政管理局、省政府口岸物流办负责落实)

(三十二)加大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标准的推广应用,加快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标准化改造,积极推进运输工具准入标准化,提高物流服务的安全、优质、高效水平。积极引导物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促使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物流标准的培训宣传。(省政府口岸物流办会同省质监局负责落实)

六、发展绿色物流

(三十三)大力推广先进运输组织方式,积极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等配送组织模式,减少返空率,提高车辆装载率。(交通运输厅会同商务厅负责落实)

(三十四)鼓励企业选用节能环保车辆和新能源汽车,鼓励市(州)在 LNG(液化天然气)加气站规划布局上向物流园区倾斜,积极推进 LNG(液化天然气)加气站建设。(省政府口岸物流办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落实)

(三十五)试点设立绿色生态型物流园区,优化仓库布局,支持仓储设施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采用现代化仓储技术,降低仓储损耗。鼓励包装重复使用和回收再利用,降低流通环节污染,构建循环物流系统。(省政府口岸物流办会同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落实)

(三十六)推广粮食“四散化”,构建大宗物资低环境负荷物流体系。(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粮食局负责落实)

(三十七)加强危险品运输、仓储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环境事故。(交通运输厅会同商务厅负责落实)

(三十八)加快建立绿色物流评估标准和认证体系,完善能耗和排放监测检测认证制度。(省质监局负责落实)

七、加强区域合作

(三十九)结合国家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推动区域物流协调发展。加快与周边省(区、市)和沿海港口之间建立深层次物流合作关系,加快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和四川全域通关一体化,全方位深层次推进区域合作。落实多点多极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的要求,发挥成都、绵阳、达州、泸州等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川南城际铁路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五大经济区联动发展。(省政府口岸物流办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落实)

八、发展国际物流

(四十)依托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加快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增强进出口货物集散能力,打造国际物流分拨配送中心。(商务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成都海关、省政府口岸物流办负责落实)

(四十一)进一步打通国际物流通道,力争实现“蓉欧快铁”双向运行,扩大国际货运航班线路,搭建与周边和境外地区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省政府口岸物流办会同成都铁路局、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负责落实)

(四十二)提升口岸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四川省地方电子口岸建设,实现海关、检验检疫、交通、外贸、货代、班轮公司等信息无缝对接,提高通关效率。积极推动建立由机场、货站、航空公司、海关、检验检疫、边防、国税等各方联合建设的大通关物流信息平台。(省政府口岸物流办会同成都海关、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交通运输厅、商务厅负责落实)

(四十三)争取将成都市纳入跨境电子商务进口试点。推动四川省跨境电商物流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服务我省全球贸易、营销网络和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支撑体系,为企业“走出去”和开展全球业务提供物流服务保障。(商务厅会同成都海关、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政府口岸物流办负责落实)

九、多式联运工程

(四十四)加快多式联运设施建设,构建能力匹配的集疏运通道,配备现代化中转设施,实现货运换装无缝衔接。大力发展与航班直接接驳的联程公路班车、铁路班列,实现航空货流无缝衔接。(交通运输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成都铁路局、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省政府口岸物流办负责落实)

(四十五)实现“蓉欧快铁”双向常态化稳定运行,推动开行成都与东部沿海城市间的直达电商专列。支持和促进蓉(渝)穗、蓉沪“铁水”联运班列增收上量,支持“蓉亚班列”开行,打造成都通往中亚各国的铁路国际联运新通道。推进成都至泸州、泸州至昆明、泸州至攀枝花等“铁水”联运班列双向稳定运行,开通成都至广西北部湾的“海铁”联运“五定班列”,做好开通成都经昆明至仰光“海铁”联运“五定班列”的前期工作。开通成都至宜宾港、泸州港、重庆港集装箱城际货运班车,形成成都至长三角“公铁水”联运通道。(成都铁路局会同交通运输厅、省政府口岸物流办负责落实)

十、物流园区工程

(四十六)深入实施《四川省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在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加快整合与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发展货运枢纽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农贸服务型、口岸服务型、综合服务型等物流园区,有针对性地建设粮食、农产品冷链、重装、钢铁、汽车、油气化工、危货等专业物流园区。开展物流园区示范工程,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示范物流园区20个以上。(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商务厅、省粮食局、省政府口岸物流办负责落实)

十一、物流企业培育工程

(四十七)在物流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快形成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企业。着力壮大为重大装备制造业服务的大件物流集群,为电子信息产业服务的电子物流集群,为钒钛钢铁产业服务的钢铁物流集群,为农产品深加工服务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集群,为粮食散装、散运、散卸、散存服务的粮食物流集群,为白酒产业服务的酒业物流集群,为快捷需求服务的快递物流集群和零担物流集群等。(省政府口岸物流办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商务厅、交通运输厅、省粮食局负责落实)

(四十八)加大国家级 A 级物流企业评选和认证工作力度。(省现代物流协会负责落实)

(四十九)完善重点物流企业联系制度,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协调解决物流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省政府口岸物流办负责落实)

十二、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工程

(五十)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等建设的同时,合理布局物流、仓储、分拣、零部件等配套协作基地,以供应链管理为纽带,整合制造业上下游资源,开展区域间配套协作,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围绕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汽车制造和食品饮料等产业,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等融入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大力扶持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集成营销、研发设计、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要素,为制造业提供供应链、营销网络、核心竞争力等体系服务。(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落实)

十三、大宗商品物流工程

(五十一)开展“北粮南运”铁路集装箱散粮运输试点,实现我省与全国粮食主产区产销对接,确立我省在全国粮食物流通道上的重要地位和成都在国家西南粮食物流通道中的中心枢纽地位。(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粮食局负责落实)

(五十二)加强攀西矿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畅通国外优质低廉矿产品入川物流通道,降低钢铁企业运行成本。(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落实)

(五十三)加快煤炭物流通道建设,以陕西、甘肃、宁夏、云南、贵州等周边省煤炭入川为重点,在广元、广安、泸州、宜宾、攀枝花等煤炭生产和消费地建立煤炭物流园区(中心),实施煤电路港一体化工程,完善煤炭物流体系。加强油气输送管网建设,提高油气供应能力。(省能源局负责落实)

(五十四)大力发展棉花、化肥、烟草、食盐等大宗商品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大宗商品物流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进程。搭建交易合作平台,打造大宗商品仓储、分拨和交易中心。(商务厅会同省供销社、省烟草专卖局、省盐务管理局负责落实)

十四、农产品冷链物流工程

(五十五)建设以大型屠宰企业为依托的肉类冷链、以水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水产品冷链、以果蔬基地为依托的特色农产品冷链、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的农产品流通冷链、以大型商业连锁为依托的终端冷链物流体系,加快推进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初加工、储存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环节冷链设施。(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厅、农业厅负责落实)

(五十六)制修订农产品冷链配送操作、农产品冷链温度控制等冷链基础、冷链管理、冷链设施、冷链技术等层面的标准。(商务厅会同省质监局负责落实)

(五十七)制定促进冷链运输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升冷链运输物流服务水平。(省发展改革委会同交通运输厅、商务厅、农业厅负责落实)

十五、电子商务物流工程

(五十八)推进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互动发展,建立以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和高效信息管理系统为支撑的电子商务物流基地。(商务厅负责落实)

(五十九)制订实施快递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意见,促进信息沟通、标准对接和业务联动。加快快递物流体系建设,建成一批区域性快递物流集配中心,吸引制造商、电商、快递物流公司、第三方服务公司入驻。建立大型仓储中心和快件分拨中心,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商务厅会同省邮政管理局负责落实)

(六十)研究制订利用相关交通工具从事快件收投业务技术规范,推动城市管理部门完善相关管理办法。(省邮政管理局会同公安厅负责落实)

十六、城乡物流配送工程

(六十一)推动成都市共同配送试点工作,设立统一监管的城市集中配送示范区,率先开展超市卖场、便民连锁、百货零售等商业业态集中配送,逐步推进电子商务、批发市场、专业卖场、餐饮等其他业态共同配送。(商务厅负责落实)

(六十二)加强城市配送车辆标识管理,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合理确定城市配送车辆的通行区域和时段,优化城市配送车辆通行、临时停靠管理等措施。(交通运输厅会同公安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省邮政管理局负责落实)

(六十三)在农村广泛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扩大供销社、粮食部门、盐业部门和邮政物流农村服务网络,建立城乡直达配送体系。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推进农资、农机、日用工业品配送下乡,畅通城乡双向物流渠道。(商务厅会同省供销社、省粮食局、省盐务管理局、省邮政管理局负责落实)

(六十四)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农资连锁超市建设,提高农村物流专业化、网络化程度。鼓励交通、邮政、商贸、供销、出版物销售等开展联盟合作,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和服务网络,提高共同配送能力。(商务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省邮政管理局、省供销社、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负责落实)

十七、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工程

(六十五)推广绵阳、内江等城市开展国家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试点经验,加快建立我省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体系,重点推动包装物、废旧电器电子产品、餐厨废弃物等生活性再生资源和报废工程机械、农作物秸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等生产性再生资源的回收物流发展。加快建设四川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四川保和富山再生资源产业园、西昌市再生资源产业园等“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以及攀枝花、德阳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配套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处理设施,提高再生资源的收集、分拣、加工、仓储等管理水平,实现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处理、规模化高值利用。(商务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落实)

十八、应急物流工程

(六十六)建立省级应急物流预案和应急通道机制,完善应急管理协调机制和法律机制,提高应急物流实施效率。加快建设适应性强、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的应急管理中心和信息网络中心,在各市(州)和部分重点县(市、区)搭建应急物流配送平台,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应急物流运作能力的骨干物流企业。(省政府应急办会同民政厅、省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商务厅负责落实)

(六十七)完善四川粮油仓储、食盐和猪肉储备设施,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厅、省粮食局、省盐务管理局负责落实)

(六十八)合理建立一批应急储备中心,在各节点城市建立应急储备点。(民政厅负责落实)

(六十九)结合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建设,按类分等建立应急运输队伍,增强保障作用。(交通运输厅负责落实)

十九、深化改革开放

(七十)加快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层级物流政策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发挥四川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推进小组作用。(省政府口岸物流办负责落实)

(七十一)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先照后证”制度改革,取消不必要的前置性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省工商局负责落实)

(七十二)清理、归并和精简物流领域各类行政审批和许可项目。规范道路运输物流车辆技术审验制度,简化年审手续,优化审验程序。落实物流企业设立非法人分支机构的相关政策,鼓励物流企业开展跨区域网络化经营。(交通运输厅会同公安厅、商务厅、省工商局、成都铁路局、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省邮政管理局负责落实)

(七十三)做好物流业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工作,扩大商贸物流、电子商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商务厅会同省政府外事侨务办、省政府口岸物流办负责落实)

二十、加大政策扶持

(七十四)将物流业发展纳入“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制订物流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落实)

(七十五)落实和完善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用地政策,依法供应物流用地,积极支持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或者提供物流服务,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者租赁的,应按规定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及时将物流园区及物流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规划和建设;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对国家级、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新增建设用地,优先列入各地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探索建立物流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幅提高物流园区土地利用效率。(国土资源厅会同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落实)

(七十六)落实好物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省国税局负责落实)

(七十七)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交通运输厅会同公安厅负责落实)

二十一、拓宽投融资渠道

(七十八)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适合物流业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展抵质押担保范围,灵活采用互保、联保等方式,逐步扩大仓单、订单、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及股权质押贷款规模。引导物流企业整合优良资产和兼并重组,形成上市挂牌资源,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挂牌融资。支持物流企业到新三板和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推动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各类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企业),以及通过税收优惠、投资补贴等方式鼓励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资金、直投资金、另类直投资金等投资物流业项目。(省政府金融办会同人行成都分行、四川银监局、四川证监局、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落实)

(七十九)探索设立现代物流产业基金,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继续采用投资补助、贴息等方式,对物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予以支持。(财政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口岸物流办负责落实)

(八十)支持物流园区等重大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落实)

二十二、规范市场秩序

(八十一)加强物流领域政策和法制研究,清理和杜绝阻碍市场发展的不合理规定,严格依法行政。(省政府口岸物流办会同省法制办、省发展改革委、省工商局、交通运输厅、商务厅、成都铁路局、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省邮政管理局负责落实)

(八十二)加强物流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物流信用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加强物流信息安全管理,禁止泄露或转卖客户信息。加强对物流市场的监督管理,有效建立警示企业预警机制、失信企业惩戒机制和严重失信企业淘汰机制。加强物流服务质量满意度监测,开展安全、诚信、优质服务创建活动。加强对物流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省政府口岸物流办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工商局、公安厅、交通运输厅、商务厅、成都铁路局、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省邮政管理局、省质监局、省现代物流协会负责落实)

二十三、加强安全监管

(八十三)禁止超载运输,规范超限运输。危险货物运输要强化企业经理人员安全管理职责和车辆动态监控,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半挂牵引车以及重型载货汽车(总质量为12吨及以上的普通货运车辆)必须安装、使用符合标准的卫星定位装置,并接入符合要求的监控平台。(公安厅会同交通运输厅负责落实)

(八十四)道路、铁路、民航、航运、邮政部门要规范货物收寄、承托运等工作流程,进一步细化落实货物运输、装卸和仓储等各环节安全检查责任,加大对瞒报货物品名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货物安全检查措施,杜绝瞒报、谎报货物品名行为,防止夹带违禁品和托运危险品。督促危险货物运输企业严格按照《汽车运输、装卸危险货物作业规范》建立健全操作规程。(公安厅会同交通运输厅、成都铁路局、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省邮政管理局负责落实)

(八十五)完善跨境物流检验检疫监管和凭证运输管理,防止疫病疫情传入、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物种资源流失,保护国门生物安全。(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落实)

二十四、强化基础工作

(八十六)完善物流统计报表制度,深入开展企业调查,进一步完善统计指标,推动各市(州)开展物流统计工作,形成统一的物流统计体系。开展物流业发展预警预测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物流运行情况,引导物流市场健康运行。(省政府口岸物流办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统计局、省现代物流协会负责落实)

(八十七)加强物流领域理论研究,积极推动“产学研用”结合。支持物流学科体系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快现代物流教育体系建设。完善在职人员培训体系,鼓励培养物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提高物流业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教育厅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落实)

(八十八)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行业协会健全和完善各项基础性工作,积极推动物流行业规范自律和诚信体系建设,使协会真正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省现代物流协会负责落实)(摘自:四川省人民政府)

  • 电话咨询

  • 010-68519188
  • 010-6851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