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行业动态

农产品物流 | 从产地到餐桌,农产品流通的变化

  • 时间: 2017-10-16 09:38:27
  • 点击率: 405

 

主持人:

张春华,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总经理

 

对话嘉宾:

白光利,中粮我买网副总裁

许文伟,上海雅澳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

岳磊,云南实建果业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周家元,微特派执行总裁

王增鑫,济南维尔康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在2017(第五届)中国农产品冷链峰会上的对话


张春华(主持人):今天的主题是“协同推进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农产品在近几年来,从产地到餐桌,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从开始的围绕“最初一公里”讨论到现在围绕“最后一公里”讨论,但是始终忽略了重要的一环:温控和冷链。


对话围绕三个题目:第一,农产品流通渠道及商业模式的变化;第二,如何推进农产品理念流通的标准化;第三,农产品流通之未来的趋势。


首先,我谈两点感受。第一,2016年是中国农民的分水点,2016年以前是一场奋战,2016年以后,无论是电商还是实体,无论是批发还是零售,最初一公里怎么办,最后一公里怎么办,中间的温控和冷链怎么办。这三个业态,包括未来的新零售,共同点是一样的。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农产品是会呼吸的,在产地好吃,到销地口感可能会有所下降。第二,国外进口的农产品就解决了这些问题,例如美国的车厘子,不管是运到上海还是到济南,车厘子的质量都是一样的。


下面,首先有请中粮我买网的白总进行发言。围绕中心题目,从产地到餐桌,一个标准化的模式。因为中粮网是做全品类的垂直电商,我们现在从基地到餐桌整个流程的管理和对消费者的体验。

 

白光利:中粮网背靠中粮集团,在全球设有采买和供销体系,去年国资委要求进行改制,指的是内部提质增效,所以把全球的18家子公司一并集中到中粮我买网,将三大体系供应给全国的客户,在这个体系内部更加强调的是将全球更好的东西带回国内,让国内的客户来品尝。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产业链非常长。举几个例子,像加拿大的水、德国法国的奶、巴西和南非的水果,到达中国国内,通过海关进口,利用质检体系,叫7S标准,从种植一直到中间的检测,仓储配送,最终通过我们的全程冷链,直接进行C端的配送。中粮我买网将这个过程从2008年一直坚持到今天,应该说是中国C端最专业的公司,所有的设备包括仓储,全部都遵循国资委以及国家的要求,安全排名第一、品质第二、服务便利,作为第三要利,成本放在最后,这是中粮我买网的标准。


张春华(主持人):请您比较一下国产的鲜活农产品和进口的区别在哪里?


白光利:给大家举个例子,每年都会说到车厘子,一种车厘子叫红车,另一种叫黄车。这两年国内开始认美西地区的黄车,其实我们吃到的是离原产地45天之后的车厘子。除了第一批的车厘子是用飞机空运的,剩下的都是海运,应该在35天到45天之间,但是大家吃到的时候,它的口感是非常好的,在海上经过漂泊越过赤道,45天能够保持落地,干冰里氮的含量,干冰的技术水平,包括集装箱内壁,都是非常好的。


张春华(主持人):紧接着有请上海雅澳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许总发言,许总是同城快递的创始人,刚才白总讲的从美国,包括智利,飘扬万里来到中国,还能占领市场,从你的角度来讲有什么想法?

 

许文伟:我做最后一公里的载配,有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2013年进行了车厘子的全国冷链配送,负责冷链的整包,在北上广全部用冷链的配送,从最后一公里的角度来讲,能真正做到具备完全冷链的不多。B2B是用冷链,B2C多数是靠速度来赢得。最后一公里的解决办法,其实还是成本的问题。中国的消费者都希望是价廉物美,我们的思路是把冷链的成本降低下去,慢慢去普及,我的想法正好是相反,我们不应该把冷链的成本降低,而要把产品的价钱提升上去,让它承担的起,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冷链的使用率。包括刚才讲到的农产品,从产地到最后的配送,周期很长,如果想吃到新鲜的农产品,还是尽量不要吃周期这么长的。


张春华(主持人):刚才许总讲的内容很有感触,上海港去年进口水果90万吨,大概6年前只有8万吨,今年要突破100万吨,连埃及的甘蓝都过来了,涵盖了中国一百多个品种。零售商讲究上架率,中国只有70%,进口的达到95%,还有去货率,人家一天卖完,你三天卖完。下面有请云南实建果业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岳磊先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岳磊:云南实建果业有限公司主要储存的品种叫冰糖橙,冰糖橙原来的主产区不在云南,在湖南永兴。当初市面上的价格只有几毛钱,为什么公司能卖到十八到二十块一斤,首先第一原因是品质,我们的品质是比较稳定的,对于下游的消费者,他们希望不一定要吃最好的东西,他们希望吃到的东西质量是不变的。冰糖橙每年要到十月初上市,因为要等到在树上基本成熟再统一采摘,采摘完以后,统一三天内进入云南省的周边的城市市场。现在覆盖到了辽宁山东,从加工到销售终端不超过60个小时,这就能保证品质的稳定性。物流损耗方面,可以节省到1%到3%,在全国也是比较低的了。那我有一个问题,请周总分析一下农民未来的趋势。

 

周家元:农产品除了标准化,品牌化也很重要。打造品牌有几个地方,一个是褚橙,当时在北京打造的,当时销量是非常之大。还有本来生活网也是和我们一样在打造品牌。好多好的东西,价钱卖不上去,流通的过程当中,预算成本比预算低,这样到消费者手上,体验就差,形成恶性循环。内部的成本管控也很重要,比如说采购可能需要品牌化,仓也需要品牌化,到配送也需要品牌化 。


张春华(主持人):在品牌化方面,不管是温控还是其他,如果没有一定的量来支撑品牌是不行的。技术型的老总,你谈一谈农民冷链流通的标准,跟国际上的差距在哪里。

 

王增鑫:今天讲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现在中国有几千家生鲜网点,但是资本市场对京东的模式一直在争吵,这就反映出消费驱动和消费者的心态,从市场也能看到,因为市场经营权是世界的海产品和肉类,近几年的海产品都在翻番增长,对品质的提升有质的提升。本来标准化应该政府来主导,包括资金引导、政策引导、税收引导,但是很多企业现一做十几年,前期投入成本比较大,所以导致盈利不是太理想。因此在流通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标准太多太乱,也有行业标准,也有国家标准,也有地方标准,如何去整合。而且整个供应链链条过长,从上游的农业部到中游的交通部,这下面还牵扯到中国的药监局,所以很复杂,所以应该梳理一下,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包括从冷链运输过程当中,国家应该拿出干货,包括冷藏物流车免费政策,对于冷链基础建设补贴。


再一个,从2011年到2015年,交通部对于国家农村基础的交通建设的投资只占全国交通总建设的投资的10%,也就讲这些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导致整个的物流成本非常高,这一点可以借鉴日本的标准,日本和中国都是典型的东亚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小生产大市场”。日本在起初也是个体化,非常散,但是到现在日本确定了以批发市场作为流通的主导模式,中国在未来五到十年之内,不会改变这种模式,而且产地加销地基本上尤其销地的批发市场能占到整个流通量的70%,我觉得这一点不会变,但是可能会有很多的大中城市的新的商业体验,就像农宅对接,包括最后一公里的解决,很多供应链的老总和公司,都解决的比较好,呈现百花齐放的过程。


张春华(主持人):刚才讲了两个问题,第一,现在中国的农产品在产地碎片化现象比较严重。第二,国外的批发市场叫中央批发市场,有的市场是政府投资的,有相应的批发市场法。在德国,如果农产品不是冷藏运输,高速公路就不会放行,如果活体运输就罚款。


下面进入自由发言,在座几位有网上的,也有网下的,也有生产企业,如何看待国际农产品已经到家门口来了,一个十亩不到的市场,一边的车是越南的车,一边摆的中国的车辆,每天都有交易,越南送过来的火龙果全是冷藏车,我们把橘子苹果送过来的全是里面塞一个可乐瓶子。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作为中国不管是做流通的,做生产的,从你的角度,认为我们的责任在哪里?


白光利:中国的车厘子,或者叫樱桃也好,很多人会认为是山东的,但实际上,在四川有一个州叫阿坝州,四千米雪山上面居然产车厘子,我也是今年三月份才知道,去年我们被中组部评为央企业排名第一,往各地方派了十八名地市级干部,其中阿坝州向我们介绍了两样,第一样是车厘子,第二样是白菜,大家都知道,白菜一般产在北方地区,但实际而言,那里的白菜在清朝之前的时候是上供的,非常好吃,不会甜的发腻。因为我们中粮有国家很多的研究院,我们的标准可以用国家标准直接衡量,经过我们确认之后,这个白菜非常好,但是第一没有品牌,第二品牌混淆,第三不能大规模,所以它过不来。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所有的前期投入,最终都会成为市场的沉没成本。其次,为什么要让政府干的事情由企业来承担呢,我们背负的第一是安全,绝对不是经济效益。国家很多人只是看到风向标知道这方面赚钱,就会有大批量资金进入,而最可怕的一件事情,是我们自己的消费者的思想问题,他们认为既然有更便宜的,就不能卖贵了,品质问题与我无关,企业怎么保障、怎么投入与我无关,但是真的不是这样的。


再说工业化的事情,第一,关于三轮车的问题,在中国只有一家企业叫黑狗,用冷藏的三轮车,但是大家要知道这种冷藏三车要一万多一辆。第二,从北京发到华北,24小时的配距离,如果是冷冻品的话,至少需要四块干冰,但是一块干冰的质量差不多600克,一块干冰的价格两块五左右,然而干冰的重量还要再出配送费,可是干冰到了目的地之后已经化为零了,重量已经没了。我们有一家公司给这种模式还起了模式,叫冰桶,就是说拿矿泉水瓶子放上水冻起来。所以如果仅仅说我们中国的消费者需求以及我们这种挣快钱的节奏,但我们的心态不改变的话,这种情况将来还会继续延迟下去,一直会成为问题。


张春华(主持人):这是来自第一线的心里话,确实是很大的痛点,白总也把重点说出来了,只要温度高一度,整个货柜全部给推了,我们说菲律宾的香蕉十二度,如果走到济南的话变成了二十五度了,所以说温度是不可控的。


许文伟:日本人把种出来的菜当作有生命的,会赋予它一个生命的更长的生存期,所以日本有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冷链。在中国,能省则省,省不过我们放冰桶或者棉被,这还是和中国的饮食有关系,因为中国做菜的时候用的油料多,像日本吃的比较简单,蔬菜一般是水里烫一下,中国的口味比较重。所以说到蔬菜的寿命,大家知道花菜,一般从地里摘下来以后,如果不去做现场预冷的话,它基本上五小时以后就开始腐烂,这种腐烂不是肉眼能够看得到的腐烂,但是已经开始变质了。所以我刚才前面也提到,一直提倡最前一公里的保鲜,在蔬菜摘下来以后,在产地进行预冷,延长蔬菜的生命期,使大家能够吃到安全的蔬菜。


然后在产地做一些标准化的包装,因为现在每个城市里面对垃圾的处理是非常难的事情,增加了很多的垃圾,也是增加了城市的负担,中国人可以学日本人,数量少一点,质量多一点,吃的精一点。


张春华(主持人):以韩国大白菜为例,韩国的大白菜一般是四棵一箱和两棵一箱,它的田间就是车间,仓库就是冷库,大白菜真正中间可以吃的那一部分,能绑上一个腰带,全是冷链。中国的大白菜不是这样的,收购的时候,连根都给了,两毛五,为什么中国没赚到钱,零售商赚到钱,中间差价为什么那么大。


中国的大白菜是一大棵,到了批发商的时候,扒掉一层,到了零售商扒到三层,到了超市里面又扒了两层,又变成了大白菜,垃圾问题,人工问题要算进去吗,所以在国际上鲜活的蔬菜水果差价就是15%的,日本专门有规定的,从批发市场拿出来到零售就加15%。


许文伟:大家知道褚橙是最近三五年的时间,但企业已经差不多有十三四年了,前年走了十年的路,大家可能是不知道的。举个例子,褚橙当初是水果批发商直接来到产地,不是你定价,他说给你多少钱,就给多少,水果和其他东西不一样,它有实效性,过了那段时间卖不掉就不值钱了,那一年的损失就必须要承担,因为没有品牌,到了后期整个品牌就做起来了。在标准化方面,从产地采摘下来,我们先把它按照规格等级,现在我们有三个等级,多少克到多少克,选择一个品种,按照这个品种包装,下一步会怎么做?因为我不上这个东西,能照样卖那么多的价钱,我不愿意吃你差的,我愿吃好的,让大家认准你这个牌子,百年以后,我们还想把这个品牌再做下去,这个就是一种传承,这个传承靠的就是对你整个品质的把控。大家以后认的是你整个品质,而不是你这个牌子,谢谢。


许文伟:2013年以后,我们在云南周边扩建基地了,之前接近三千亩,分产期也就一万多吨,按照现在的话,如果说保有的话,高端市场的话勉强还行,但是远远满足不了消费者。2013年以后,周边一直在扩种。两万亩基地,从今年开始,新的产品就开始上了。我们公司做事是这样做的,果树要讲究一个自然规律,你初期挂果的话不如其他的口感更好,我现在可以告诉大家叫实践橙,所有线下重大型的经销商体系都会有,因为马上十月份就开始上了,这部分橙以后会作为我们公司的主力。后续深加工这块我们现在也考虑进去,深加工是什么呢,榨果汁厂,你不要就不做,要做就做行业里面比较好的。


周家元:中国的流通方面,一个是标准上信任度不高,我们很多产品为信任买单很严重,有些产品我打造出来很多假的事件,这样就导致市场当中又会压价,这种成本就变化成转嫁成下一端每一单的成本,也就说这么恶性循环,就导致我们好多东西,实际上第一是市场价值没有做上去,第二就是说这个都是成本的,所以我觉得一方面可能确实是标准化的太重要了,当务之急一定要也一个信任体系见证标准化,并且要严厉到非常严厉的层面来。


第二,企业有集权的用平台模式完成,这样才能优化成本。物流也好,流通本质上就是一个走两的,用平台容易做大的方式,当然第三就是每个环节还是要研究改进科技的东西,技术改变的东西,如果将来能改变局势,一定是有新的技术出现,帮我做B2C的冷链配送,很多都是常温冷藏冷冻,要出三个仓出来,去送的时候,如果急单很好的话一次到位,但是势必会增加它的重量,就是有很多的麻烦,包括配货都有问题的,后来我们在研究,我上次在韩国也看了一下,他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在箱子上做了一些文章,压缩版的泡沫箱,中间分几段,他们很普遍,但是在国内看到的不普遍。但是在这个当中算快递费的话,还是有很多可创性,包括设备上都有可创性,这是我们做实体要思考的,这个东西真正的节约成本,因为抬价也是不现实的。


王增鑫:大家都知道得标准者得天下,我们和美国雀巢合作生产高端宠物食品。它做制订标准监督执行等标准,所以属于轻资产运营。我们劳动密集型,可能管理工厂的经验比较丰富,我们做它的上游,它负责销售和整个质量监督。这就是一个趋势,刚才白总讲的也确实是,我们集团也存在,是做进出口贸易,我们进口的牛肉,就是质量再好,再有品牌就是卖不过其他渠道进口的,价格非常敏感,目前大部分消费者还是属于价格敏感,所以越正规的企业,在中国反而越累,税收也多,所有的费用也多,反而竞争不过这些交很多税的个体。下一步产地批发市场的分量会加大,像美国一样,美国产地批发市场是做产业园,从生产的原料直接加工,然后马上就运输,这样成本很低,然后也安全,包括现在随着食品一些技术的提高,这个趋势,国家也意识到了,逐渐由销地批发渐渐往产地批发,产业园包括检验,包括配套的加工企业等等周边,包括金融服务,解决成本过高,链条过长的问题。


张春华(主持人):去年我去过一些刚刚加入欧盟的东欧国家,他们现在叫温控市场,所有的交易都是温控的,不是常温下交易的,包括法国、西班牙等欧盟国家。


再谈最后一个问题,谈到未来,在过去,我们并不是没有标准,八十年代以前,中国的天津鸭梨,还有山东的苹果都是标准,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知道,他们有两种装箱放一种叫冷藏箱。苹果也是这样,如果要冷运的就给你冷藏箱过来。为什么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都做到了,为什么现在我们都做不到,为什么现在是这样。


许文伟:现在的产品种类丰富,产量也大,如果全部用冷链的话,可能冷链资源也不够来应对需求,今天我们也有海南来的,他们也是希望冷链能去帮他们解决产品,能够销的更远。但是就中国目前情况看,也还是不怎么均衡,东部不怎么密集,或者西部欠发达地区,总体也是不足,所以说这个冷链是个传承的问题,在末端讲究怎么用冷链,但是做的批发市场,可能到批发市场这端的产品,很少能真正用到冷链的,所以在整个市场上就是说,冷链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我们用了很多标准化,用了才能知道这个标准是否合理。因为用与不用,老实说我们也在做冷链配送,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这个标准到底怎么定的,大家也不了解这个标准,所以我觉得先谈标准有点早,还是先把这个事情给干出来,把这个冷面充分的用起来,其实褚橙在储存当中也是要把这个冷链用起来再来谈标准,不然这个标准没用。


岳磊:最后一公里这个问题是公司做的很好的一点,是把最后一公里交给我们的经销商去做,经销商我们选择是在当地覆盖率比较多的、信誉度比较好的、配送系统比较发达的,如果说你让我们一个做上游的企业来做下游的事情,我们把上游的事情做好,下游的事情选择好,相信它,让他们为你服务。


王增鑫:八十年代计划经济,相对标准于首先是安全和质量,现在市场经济以后,国家在应对很多法律法规的时候也是应接不暇,包括批发市场法,国外在1923年有已经有了,中国到现在还没有,包括流通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都严重滞后于其他国家物流产业的发展。再一个,标准很多,但是没有人去执行,监管的部门不明确,哪个部门做什么事情,很多盲区,因为交叉的太多部门,能不能找一个主管部门,相对比较明确的强制性措施,有哪一个部门来执行,处罚力度是怎么样。示范性企业怎么做的,要有一些好的奖励也好,有一个带头作用,也是一个宣传,尤其对这些要用的企业和农户他们不知道要怎么做标准化,他们可能认为是不是又给我找麻烦,增加负担了,实际上中国果蔬有一千亿的损失都没有看到,我觉得要加大标准的宣传,不要光我们在座的知道,也要让真正的农民,包括用到的企业都要了解到它到底好在什么地方。


张春华(主持人):大家从产地到批发、零售,到网上、网下,我们都在努力做,有的也超越了国际标准,未来的市场有代表了,包括组织、标准,包括网上的。今天的主题很好,叫协同推进,农产品冷链农村标准化,这个主题凝聚的非常好,现在是农产品人最坏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迎接标准化时代的到来。

 

 

来源:中物联冷链委

  • 电话咨询

  • 010-68519188
  • 010-6851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