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前沿研究

物流区位及其空间结构分析

  • 作者: 葛喜俊
  • 时间: 2014-01-03 17:23:52
  • 来源: 中物协(北京)物流工程设计院
  • 点击率: 5994

 

   [  ]

   本文在界定物流区位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物流区位条件,探讨物流区位空间结构形态。物流区位条件包括物流需求条件和物流供给条件,物流需求条件具有区位因子特征;城市的人口规模、消费水平、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物流规模、与其他城市的相互作用关系等都是影响物流需求条件的重要因素;物流区位点、物流区位线、物流区位环是物流区位空间结构的三大构成要素。 

   [关键词]

   物流;物流区位;区位分析;空间结构 

区位是分析和研究经济空间结构的重要载体和方法。物流是分布于地理空间上的一种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空间选择性;物流区位及其空间结构分析,可以揭示物流空间分布的规律及特征,为区域物流系统规划和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和方法。 

一、物流区位的概念 

物流区位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物流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状态及其相互关系。具有以下特征: 

1、无论是自然资源区域分布,还是生产活动区域分布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物品流动也随着这种分布的差异性从供给区向需求区流动。这种流动可能会由于市场的滞后、运输连接的缺乏、运输成本过高、支付能力不足等因素不能实现,但这种差异性构成了物流空间分布形态的基础。 

2、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始终存在着物质资料供需上的时空距离。物质资料供需的时空差异是物流区位存在的本体特征,特定区域内不同地理位置所体现的不同物流时空价值是物流区位存在的基本前提。 

3、物流是一种时空经济现象,是伴随人类经济活动而产生的,并服务于经济活动。尽管从微观考察物流活动具有随机性和易变性,但从中宏观地域和历史发展角度考察物流时空经济现象的发生,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规律性。 

二、物流区位分析 

(一)物流区位条件分析 

1、物流区位条件构成 

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空间因素和社会经济活动属性构成了物流区位条件。自然地理条件通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体现出来,并物化为物流区位条件中的地理“供给条件”,如各种交通运输线路、物流节点等;经济社会活动本身并不直接构成物流区位条件,而是通过经济社会活动派生出的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不同物流需求,构成物流区位条件中的“需求条件”。根据物流区位条件在区域物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的不同,可以分为物流需求条件和物流供给条件,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区域物流系统运行体系。物流区位条件的基本构成如表1所示。 

①物流需求条件 

物流需求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物流需求总和,包括物流时间需求、物流空间需求和物流增值需求;总体上可分为静态物流需求和动态物流需求。静态物流需求体现社会经济活动对节点上物流活动的要求,包括仓储、加工、包装、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动态物流需求体现外部经济联系对线路上物流活动的要求,包括节点内外货物运输、分拨、配送等,它反映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经济联系中的物流关联程度。二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②物流供给条件 

物流供给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下满足当前物流需求所提供的各种保障条件的总和,主要由物流基础设施供给和物流市场供给组成。前者包括各种运输线路和物流节点设施,大部分属于非排他性的公共服务设施;后者主要是市场环境条件下各企业实体提供的各种物流服务功能。 

城市是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集聚场所,通过各种运输、通信网络,使物流、人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不断与其它地区或城市进行流动。城市从最初的选址,到发展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空间实体,是一个从自然区位到经济区位的过程。因此,城市已经成为现代区域物流系统中的物流区位节点,城市物流区位条件已经成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区位选择与区位决策的重要因素。 

物流区位条件构成表

类别

构成

内容

物流需求条件

动态物流需求

运输、分拨、配送等

静态物流需求

仓储、加工、包装、装卸搬运、

信息处理、咨询等

物流供给条件

物流设施供给

线路设施

场站设施

运输工具

物流市场供给

各种服务

 

2、物流区位条件相互关系 

物流区位的整体特征是由其物流系统各组成要素(区位条件)及其结构关系决定的。物流需求派生于社会经济活动,并成为构成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供给本身也是一种物流活动,成为更好地完成物流活动的支撑条件。从系统特性的支配性因素分析,物流区位的不同区位条件在物流区位决策中所起的作用或贡献率是不同的,具有物流本体特征的区位条件决定物流区位特征。 

经济社会活动中始终存在着物质资料供需上的时空差异,而物流需求特征决定物流供给规模、结构及发展方向,物流需求条件体现了物流区位的本体特征;反过来,物流供给条件也会对物流需求产生影响,当物流供给等于或大于(适应或超前)物流需求时,不仅能够满足经济发展产生的物流需求,而且能够发挥物流系统的引导功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激发潜在物流需求的生成与释放。

因此,物流区位需求条件决定供给条件,供给条件又反作用于需求条件,供给条件以需求条件为基础,围绕物流需求上下波动,二者关系如图1所示。
 

物流区位供需条件关系示意图 

(二)物流区位因子分析 

对区位决策起决定性作用的区位条件才能成为区位因子,物流需求条件具有物流区位因子特征,即与物流需求关联密切的众多变量(包括地理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共同作用,形成物流区位因子,作用于物流区位决策。城市的人口规模、消费水平、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物流规模、与其他城市的相互作用关系等都是影响物流需求条件的重要因素,各因素及其指标如表2所示。 

1、总人口 

城市是人口的集聚区,人口集聚必然引起消费集聚和产业集聚,物流需求与消费集聚和产业集聚关联性较强。城市人口规模是物流区位因子分析的一个重要因素。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物流区位因子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值越大,表明该城市或地区的物流需求潜力越大,对物流区位的影响越大。 

3、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它代表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该值越大说明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物流需求的水平越高,该城市的物流区位在区域物流系统中的地位越重要。 

4、产业结构 

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其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产业结构反映经济发展水平,而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物流需求规模和结构状况,产业结构是物流区位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 

5、全社会货运量 

全社会货运量是一个城市或地区物流需求的直接表现指标,由于其他物流作业量与货运量指标关联度较强,通常可用货运量来反映物流需求规模水平。 

6、城市间相互作用关系 

一定区域内的城市间由于产业联系、市场联系而产生相互作用,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货物、信息交流,其物流联系强度不仅与城市间距离有关,而且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互补等情况相关,与其他城市相互作用较强的城市在区域物流网络系统中具有较重要的位置。因此,城市间相互作用关系是城市物流区位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影响物流需求条件的因素及指标

 

 

 

 

 

 

 

社会因素

 

人口规模

 

总人口

 

消费水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经济因素

 

经济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

 

产业结构

 

三产产值及比例关系

 

物流规模

 

全社会货运量

 

地理因素

 

空间相互作用

 

城市间相互作用关系

 

三、物流区位空间结构分析 

物流区位点、物流区位线和物流区位环是物流空间分布的三类构成要素,其在一定区域内的组合形式及相互关系形成物流区位的空间结构。从物流活动的内容上看,任何地域的物流活动都发生在点和线上。运输和物流信息传输发生在线路上,而仓储、配送(重点在配上)、流通加工、包装、装卸搬运等均发生在点上。因此,物流区位点和物流区位线是物流区位空间结构的两个基本要素,物流区位环是物流区位空间结构的重要表现形态。 

1、物流区位点 

物流区位点一般是区域空间经济活动最密集、最活跃的地方,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点”。物流区位点通常以城市或产业园区为载体,表现为点状模式。 

无论是在全球背景、还是国家背景之中,城市都是社会生产力最发达、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既要从地域之中聚集大量的生产要素,又要将大量商品流向广阔的市场。这种聚集生产要素和商品流动过程,也就是物流需求的生成过程。正是由于区域中的生产力分布的不均匀,导致区域范围内物流需求质量上的非均质性。由于同一区域中分布的物流区位点的重要度不尽相同,物流区位点具有层次性,区域范围内存在不同层次的物流区位点。 

2、物流区位线 

物流活动除了集聚在物流区位点外,还发生在点与点之间的连线上,以消除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空间障碍,建立物流区位点的空间联系,实现物流的空间效应。物流区位线的载体为不同形式的交通线路,包括铁路、公路、管线、航道、航线等;物流区位线的形成发展主要受两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是自然地理因素,二是社会经济因素,二者共同作用决定了物流区位线方位、走向和等级。例如,城市群区域不同规模的节点城市形成不同等级的物流区位点,由于城市群区域经济空间密切的经济联系,不同等级物流区位点之间和相近等级物流区位点之间均发生物流联系,形成“树枝状”的物流区位线,如图2所示。一个城市通过物流区位线与其它多个城市发生物流联系,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般首先是核心城市与少量次级城市之间形成物流区位线,次级城市再与其它大量的中小城市之间形成物流区位线。根据物流区位线在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可以分为不同等级物流区位线。

城市群区域物流区位线示意图 

城市群区域物流区位线示意图 

3、物流区位环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大城市在第二、三产业高度发展后,聚集效应会使市中心聚集压力过大,而抵消因聚集产生的正向极化效应,影响城市产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减少这种过分向市中心聚集的压力(聚集力),期望能够将作用于城市的这种由市中心向郊区呈“峰形”特征展开的聚集力转变为“峦形”分布,如图3所示。转变方法是在城市周围实现环线交通,将城市的物流区位线外端依次用环线连接起来,并在交通环线周边产生城市的大型物流节点,以承担城市与其它地区物流联系的功能及过境物流的功能,从而形成城市物流区位环。城市物流区位环多发生在市区不同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函数以fs)表示)分布的接口处或相交处,一个城市可以形成多层物流区位环,如图4所示。内环的物流活动主要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外环的物流活动主要为区域经济联系提供服务。 

 城市产业集聚力分布曲线图     

城市产业集聚力分布曲线图 

城市物流区位环分布示意图 

城市物流区位环分布示意图 

四、物流区位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物流区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物流区位的优劣之分在于物流区位本体特征所决定的区位因子对人们物流活动的影响程度,正面影响会提升物流区位的优势,负面影响会带来物流区位的劣势。在现代物流活动过程中正确分析和运用物流区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在区域物流系统中,节点城市是区域物流需求的集聚点和重要的物流区位点。通过对节点城市物流区位的科学分析,可以掌握区域范围内物流活动的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区域空间结构重新调整组合的大背景下,城市群经济逐渐成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凝聚点,是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最佳场所。城市群区域物流区位的研究可以揭示物流网络系统的层次、结构及发展趋势,为城市群物流系统规划、物流资源合理配置以及物流区位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2)由于各城市的规模、性质和地位作用不同,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各产业与物流发展水平的关联度具有较大差异。通过区域城市物流区位分析,可以掌握各节点城市与物流发展的关联度,为物流区位选择、产业区位决策以及制定促进物流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指导。

3)城市是区域物流网络中的节点,不同城市物流区位线和物流区位环有机结合形成区域高效的物流网络系统,促进区域经济要素的集聚与扩散。研究区域城市的物流区位,可以指导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性质的城市物流区位点之间有机结合,构建顺畅高效的物流通道和物流网络。 
参考文献:

[1]张文忠.经济区位论[M].科学出版社,2000.

[2]管楚度.交通区位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经济出版社,1999.

[4]刘再兴,蒋清海,侯景新.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M].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

[5]赵启兰,王稼琼,刘宏志.物流规划中的需求与潜在需求分析.中国软科学[M]2004,(2:92-95

[6]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01-226

[7]官卫华,姚士谋.城市群空间发展演化态势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J]2003,(2

[8]Fujita M,PKrugman,AJVenables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9,312-350.

[9]Garrison C B,Paulson A S.An entropy measure of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J].Economic Geography,1973,494:319-24.

 

  • 电话咨询

  • 010-68519188
  • 010-68519189